记者 柯静 通讯员 王屹峰 叶斌
“如果你不做肠镜,接下来的检查单子我也没办法开了,麻烦你找其他医生去复查吧!”医生拍着桌子,声音不响,态度却异常坚决。空气似乎凝固了,最后病人让步。
“这样一位负责的医生,他说的话要听。”又一年的八月,钟女士(化名)复查无殊,每年这个时候,这一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中闪现。和她一起闯关的国科大附属肿瘤医院(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陈伟平,就是当年这位“拒诊”的医生。
敢于直言 医生用心良苦
钟女士是陈伟平的老病人。12年前,五十出头的钟女士被确诊为结肠癌,家人带她找到了陈伟平。“当时,钟女士的病情已属进展期,发生了肠梗阻,我们为她做了结肠癌根治术。”陈伟平说,手术很成功,术后钟女士便回家养病。
出院前,陈伟平反复交代:“你这病情,两年内每三个月,三年到五年每半年要来复查一次;后面每年要来复查,尤其是肠镜,每年都要做一下。”
前五年,钟女士如约而至。第六年开始,钟女士不来了。第八年,钟女士来复诊,陈伟平电脑里一查,之前的检查报告一对,就直言:“你已经三年没有做肠镜了,这次要做一个。”
钟女士一听,连连摆手:“你看我恢复得挺好,前几年指标也不错,做肠镜太难受了,我不做。”不管陈伟平怎么劝,钟女士都不肯做肠镜。这时候,陈伟平“火起来”,拍了桌子:“如果你不做肠镜,接下来的检查单子我也没办法开了,麻烦你找其他医生去复查吧!”钟女士一见这架势,只能去做了肠镜。
结果出来,一家人哭成一片。钟女士横结肠发现了隆起物,初步判断又是个新发的肠癌原发灶。一家人再次找到了“拒诊”的陈伟平。陈伟平为钟女士动了手术,术后病理切片显示,这是一个中分化腺癌,因为发现及时,没有出现转移和扩散,术后钟女士不必化疗,很快恢复了健康。
此后,每一年复查,钟女士都遵医嘱,该做的检查一个不落。
贴心劝言 提高生存质量
“钟女士这个病人,我印象特别深刻。”1995年就进入结直肠肿瘤外科工作,陈伟平接诊的病人数以千计,为什么会对她印象深刻?
“当时手术时,我发现,钟女士是一个多发性肠息肉的病人,这种体质的病人,肠息肉恶化的可能性更高。三年不复查肠镜,其实很危险。所以,才有了我‘拒诊’。”陈伟平说,今年钟女士做肠镜检查,又发现了肠息肉,幸好没有恶化,肠镜内摘除即可。
“在门诊和随访中,对家族内有消化道肿瘤的病人,我们会劝说家属进行相关检查,同时,对特殊体质的病人,术后的检查也会盯得格外牢。”陈伟平说,这些年,在我们医院,结直肠癌患者以中晚期、疑难杂症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更为细心贴心,终生随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励志良言 托起新生希望
今年97岁的刘奶奶,是陈伟平的病人,也是他接诊病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刘奶奶的术前准备足足准备了近三周。家属刚开始不解,认为医生故意拖时间,多开点检查单。
陈伟平每天查房,都会在老太太病床边多站会,他说:“术前准备充分些,术后康复快一点。高龄患者上手术台前,风险不可预知,医生和患者都是一条船上的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家属心悦诚服,每天陪着老太太一起爬楼梯,训练心肺功能。如今刘奶奶腹腔镜结肠根治术后已第四年,吃得下,睡得着,精神头很不错。
不久前,绍兴人小汪给陈伟平发来了妈妈的生日照片。这是他妈妈直肠癌腹腔镜微创手术后十五周年的日子,有着重生的意义。小汪说:“当年,我刚刚读大学,妈妈确诊癌症,她一度自暴自弃。这一路,是陈医生鼓励她,托着我们一家走到了今天。”
在结直肠肿瘤科,有很多病人,因病情需要,需在腹壁新建一个人工肛门(即造口),但很多人都没办法接受。这时候,陈伟平会分两步走,一方面谈心,“你这不是大问题,有医生在,一切都会好起来!”“别担心造口的问题,很多造口病人都能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护士长马琳琳请来老病人,组成志愿者小队现身说法。
如今,结直肠肿瘤科的玫瑰之友俱乐部,已鼓励了无数肠癌患者正确使用造口,重燃生活的希望。
●记者手记
良医敢直言
古人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相比于大医、名医,我更愿意用“良医”来形容身边这群医生。命悬一线间,他们出手相助,与死神相搏;伤痛难忍时,他们排查风险,赶走病魔;病情有疑时,他们敢于直言,敢挑担子。
在医路这条望不到头的漫漫长途,从没有终极胜利可言。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忘记这群良医也是普通人。有时候,他们面对非议,也会难过受伤,但不管如何,他们依旧以一颗“仁心”守护。当我们对医生的妙手回春,充满溢美之词时,或许他们想要的只是温暖以待。我们的理解与支持,是敢直言的良医们前行最大的动力。
链接:https://hzdaily.hangzhou.com.cn/hzrb/2019/08/27/article_detail_1_20190827A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