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护理- 护理人文- 被需要的幸福感

被需要的幸福感

医者仁心。长期以来,我们医院广大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我们医院的每一位医者的职业誓词,更是他们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的映照。在我的身边,发生过很多感动的故事,但有一个人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也让我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了很多的力量。

在2016年7月因为声音嘶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被确诊为“喉癌晚期”的王建国,在我们医院陷入了人生的绝境。对于自己的病情,王建国究竟是“保命”还是“保喉”,于他来说是很为难的,因为他才50岁,能“保命”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如果保住了性命,就意味着从此将变成一个“哑巴”。医生与他谈话的时候,他的爱人紧紧的握着他的手,安慰他“没事的”,虽然最终还是签字同意手术,面对这种“说”不出的伤痛,对他的身心都是煎熬,从他落寞的坐在窗边的样子我就明显感觉到他的痛苦。一般对于这样的大手术患者,我都会尽可能在术前与患者、家属沟通疏导,让他们了解手术后必然要经过的一些痛苦,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长期关注无喉复声的我,十分清楚他的担忧是什么,我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人只有活着,才有更多希望,无喉也是可以说话的,我们这里就可以教你说话”,也许这句话仿佛就像冬日的暖阳,照进了王建国冰冷的的内心深处。我说完这句话,拿出自己的手机,手机中录音是一个沙哑的声音在数数,“1,2,3...”

我点了点头说:“对,这就是全喉切除术后重新学会讲话的声音。”“这就够了,这样就已经好了……” 听完这段录音王建国和他爱人都很激动。拉着我的手说“护士长,我们一定要学会讲话,你一定要帮帮我们”。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重生”的火焰。

王建国是幸运者,在人生最低谷时选择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为我们在2014年就开始创办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而在他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之后经历了术后恢复、放化疗,看着他在家人的关心下、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一点点的好起来,但是我很清楚他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希望可以重新讲话。当我打电话给他爱人,并告知10月(2016年)将会举办第五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时,他们表示一定要来。10月21日这一天,在国科大肿瘤医院的国际报告厅里,王建国看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病友不仅能说话,还能唱歌,他感觉自己内心对生活更是多一分希望。无喉人讲话最难的是第一关是练习打嗝,但是发出第一个音太困难了。即使王建国学了一整天都毫无收获,情绪低落的他依然没有放弃。看到他的艰难,我同我们的志愿者们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指导他如何吸气出气。第二天早上6点,王建国的爱人给我发来一段语音,声音因为激动而哽咽:“王护士长,我老公...他打出嗝来了,他刚才打出来了。”

在我们团队的帮助下学习的第三天,全喉切除的王建国慢慢地发出了音,当再次听到自己发出音时,他激动不已,用着生疏的技巧、蹩脚的发音,向一直鼓励他的我讲出了“谢谢”二字。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都会异常激动,因为这就是“新声”,更是希望!看着他如此坚定的学习信念,我觉得也许不久的将来他愿意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于是聊天中我告诉他: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有口不能“说”的苦你比谁都懂,希望你将来不仅自己能讲话,同时能跟我们一起帮助更多无喉患者重新发声。王建国的爱人不仅一次的表示:感谢王兰护士长,感谢浙江省肿瘤医院,无喉人能说话,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福音。

在2019年第十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上,王建国以一个全新的身份亮相,他被我邀请作为无喉复声的成功案例加入到医院的无喉志愿者队伍中,站在了他人生中另一个舞台上,当他用沙哑的声音说出:“让我们坦然接受生活的馈赠吧,不管是好是坏,我们要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努力面对”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也是从那天开始,只要我们有需要,只要同样的病友有需要,他都会不辞辛苦,从100多公里以外赶来提供帮助。

爱出者爱返,在帮助无喉患者重新发声的同时,我同样收获了肯定和支持。这种“被需要的幸福感”,使我致力于无喉复声公益的初心不会变,传递积极能量的信念不会变。唯一改变的事情是:性命相托的重任,让我对“白衣天使”这一神圣的职业越发敬畏。我决心竭尽全力、尽我所能,为无喉复声公益事业奋斗终身。

 

image.png 

  左三穿红马甲:王建国  与王兰参加“无喉有声”志愿服务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