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赴美研修体会(实验研究中心 张盛洁)

赴美研修体会(实验研究中心 张盛洁)

2020年春节后,美国的新冠疫情开始爆发,我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进行博士后培训。麦迪逊地处美国西北部,地理位置上靠近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国际机场,大量的国际航班经奥黑尔机场中转,因此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伊州是除了纽约和加州以外,全美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麦迪逊距离芝加哥仅两个小时的车程,新冠疫情形势严峻。20203月,整个麦迪逊市开始关闭、停业(shutdown)。我所在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院和大学附属医院是一个整体,每天都有很多医护、患者进出医学院。校方出于对职工健康安全的考虑,对医学院的所有大楼进行封锁,建议所有科研人员停下手头的工作,居家隔离。只有医生、护士和必需员工(essentialfaculty)拥有进出医学院的通行证。经过与美国导师协商并向系里递交申请,我获得essentialfaculty的身份,拥有了特殊时期进出医学院大楼的权限。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院大楼

(摄于医学院大楼前)

(医学院大楼前,麦迪逊市民对医护人员的感谢牌)


至今,我仍然记得两个“第一次”走进医学院大楼的情景。“第一次”是刚到麦迪逊上班的第一天,医学院一楼大厅墙上醒目的大字,深深激励了我。“CURE”刻在 “RESEARCH”里,“TODAY’S DISCOVERY, TOMMORROW’S CURE”。当下我们所做的基础研究工作,都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用于临床、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第二个“第一次”是在居家隔离两周后,我重新踏进被封锁的医学院实验楼。当时我全副武装,不敢触碰任何可疑物品,包括电梯按钮和大门把手。楼里几乎没什么人,偶尔遇到同事,大家也都是点头示意,绕道而行。当适应了疫情期间的工作环境后,我逐渐发现一些疫情带来的“好处”,比如平时热门的仪器和设备,变得不再抢手了。可见,再困难的事情也有可能带来某些正面的影响。

(医学院一楼大厅墙上的字)


一直以来,美国科研圈热衷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通常,每个课题组每周进行一次labmeeting,每位labmember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或介绍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系里每周进行一次seminar,每一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都被要求定期向系里所有的教授、学生进行课题汇报,展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此外,不同学院的教授们每周还会邀请全美范围内本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前来麦迪逊进行学术讲座,介绍不同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动态,包括医学、药学、生物、化学、计算机等等。通过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报告结束后举行的speakerchat环节,使得学生们有机会与专家共进午餐,交流报告内容与学习心得。有趣的是,我曾在参加speakerchat的时候,有幸遇到了美国罗格斯大学癌症研究所终身正教授、肿瘤学专家ZhaohuiFeng教授。经过交流,我发现他不仅是浙江大学的校友,还曾经是我博士导师的同班同学。这段“他乡遇师叔”的经历,让我不禁感慨学术圈真的“大不”。

(与Zhaohui Feng教授的合影)


随着疫情的蔓延,全美开启了居家办公的工作模式。曾经热火朝天的seminars都改成了线上会议。人们从起初的不适应,到后来逐渐接受了这种变化。线上会议不仅没有影响正常的学术交流,反而跨越了空间的障碍,实现了与专家们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以前只在顶级期刊或者新闻里出现的科学家,如今能在线上亲耳听到他们精彩的报告,甚至还可以向他们发起提问,这对于广大基层科研工作者而言,实属大大的“福利”,也是疫情带来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

2020年914日,在完成了两年零一个月的博士后培训计划后,我准备启程回国。

两年的研修时光,使我获益匪浅。感恩医院对我们在岗职工的投入和培养,感谢国际合作办公室的同事在进修期间给予我们的关注和支持,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同事能从公派出国进修项目中获益、成长,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加油、助力!